
秦皇岛日报讯(记者李楠)10月11日,我市举行科技创新工作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激活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情况。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构建协调推进新体系。在明确新质生产力项目标准上,我市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传统化产业转型升级、国产替代等方面,明确9条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势项目遴选条件。在建立项目遴选和管理机制上,采取条块结合、分类评估的方式,在全市范围遴选出25个新质生产力优势项目,涵盖生命健康、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5个产业领域。在强化新质生产力项目支持上,对优势项目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资金支持、人才招聘、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保障。
支持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上,支持驻秦高校、领军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燕山大学田永君院士团队成功合成纳米孪晶金刚石,刘日平院士团队成功开发低密度高性能钢铁、低模量高强韧锆合金等系列亚稳材料,一批重大成果相继涌现。在加快战略性技术突破上,建立战略性技术“发现-遴选-做强”机制,在人才、平台、金融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哈电重装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本征晶体集成电路等级氟化钙光学晶体制备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纳入河北省战略性技术清单。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技术上,依托北戴河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政策、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细胞技术、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等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技术,阿洛酮糖项目、胆红素项目、合成牛黄项目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相继落地。
加快场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在建立常态化成果收集机制上,深入驻秦高校开展科技成果挖掘采集工作,共线上共发布驻秦高校专利成果2900余项,69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上,围绕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市域主导产业发布场景清单696项,促成供需对接45项,签约落地27项,成功争取国家2023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生命健康专场活动在我市举办,6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在特派员、特派团助力校企合作走实出新上,推进科技特派员向二、三产业进军,从驻秦高校选派195名专家教授入企帮扶,累计助力企业转化科技成果230余项,组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16个,转化科技成果21项。
加强主体培育和载体建设,塑造产业发展新根基。在持续推进孵化载体建设上,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孵化体系,全市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家;建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家,市级9家。在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壮大计划,开展“伴企成长”系列活动,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693家、4204家、425家。在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上,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每年筛选3至5家高成长性企业打造科技领军企业,中信戴卡、中铁山桥、泰和安科技、哈电重装4家企业获评科技领军企业。
强化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在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上,围绕市域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集聚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建有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研发平台35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6家。在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上,鼓励市域内各类创新主体联合京津高校院所和优势企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成功推动北化工生物产业研究院“河北省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晋升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在推进人才强市工作上,出台“人才强秦”25条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来秦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探索设立人才创业基金,助力人才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奋力开创创新主体活力迸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氛围不断浓厚的新局面,为秦皇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